当前位置:
书画资讯
丁谦网上书法展
来源: | 作者:pro2b7cce | 发布时间: 2007-10-25 | 1402 次浏览 | 分享到:

《万富》杂志报导丁谦


李铎作序盛赞丁谦 

 

   

   

    自古以来,军队便与书法有着不解之缘,造就和成长了许多书法大家。《吴子·论将》中有“夫总文武者,军之将也。” 康有为也有“书道犹兵”之说。书法艺术在部队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历来为广大官兵所喜爱,已成为当前军队文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当代军旅书法创作十分繁荣,流派纷呈,能者甚众,总后勤部的丁谦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在漫长的书艺岁月中,在工作间隙,他广师前贤,广收博取,坚持“师意不师笔”的原则,在对传统书法艺术进行探微寻奥的过程中,倾入了自己满腔的热情。

     近年来,丁谦的书法艺术以楷书和行草书为主。其楷书上溯唐楷及魏晋、南北朝碑版法帖,但他主要的精力还是定位于欧字和墓志,其它仅为欧字的补充和融合。从这方面而言,无疑说明了丁谦的睿智和对艺术敏锐的观察力。楷书内敛的笔势,含蓄的起止,婉曲的线形,稳健的结字,也同时印证了丁谦性格的执著、坚毅与谨严,字里行间传达着他对生活的体验和人生的感悟。其楷书作品笔法精到,意境清新,展现着一种清逸散淡的情趣,给人以新颖而别致的感觉,颇具唐人的精准和魏晋的散朗气韵。

       丁谦的行草书以帖学为旨归,长期沉潜于“二王”的韵致和宋人的意趣,故作品结体宽绰,潇洒舒畅,疏密搭配得宜,行气疏朗明晰而气势贯通。用笔上,中侧锋并用,方圆笔兼施,侧露兼具,转承跌宕,提、按、顿、挫清晰分明。通过“发迹多端”,实现“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的创作追求。在整体布局上,注意线条的长短、俯仰、方圆、顺逆的变化,同时注重墨色的丰富和结字的腾挪,注重情感的自然流露,或端庄凝重,灵动秀美;或粗犷豪放,气势磅礴,处处展现着一种豪放、浑穆的情致。少字榜书作品,线条奔放,拙中藏巧,奇纵有致,跌宕生姿,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取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创作才华。

       在丁谦作品中,线条的方圆结合、点画的轻重变化、结体的疏密调节、行气的贯通与豪迈,均显示了“技进乎道”的追求。一方面,他继承传统,厚积薄发,兼学古人众家之长;另一方面,他绝非泥古,更不僵化,而能于不经意间表现个性、表达感情,没有刻意追求,没有牵强附会,做到“任情恣性”,大道自然,因而才能达到“无意求佳而自佳”的境界。

     成功的书家必然植根传统,具备扎实的、多方面的基础和素养。于今无的放矢,遍临百家,而终不得要领者,大有人在。而丁谦能在研习探究之中,将技巧法度衍化为自我驾驭的基本能力,表现了其对书艺基本规律的认知,足见其通达之能。观丁谦书作,最深的印象就是他的作品有着浓厚的书卷气。我们知道,“书卷气”的获得一向是文人书法家竞相标榜的美学理想。构成“书卷气”这一审美趣味的内质,一为 “书韵”的理解,二为文化襟怀的广博。丁谦多具有文人雅致和情怀,他的才华和学识,决定了他对“文”的追求,对“雅”的向往和对“意”的崇尚。为了构建自己的审美理想,多年来丁谦对书法史和前人书论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从米芾、苏东坡,到孙过庭、董其昌,从他们的美学理念、诗文哲理,都细细咀嚼,反复论证。丁谦当是深识书道的慧心人,志气平和的处世风范保证了他能在平和的心态中思考、在自然的状态中创作。这一方面,固然得益于他的文化学养;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

      丁谦以“自我意识”观照对象,并在观照对象中观照自身。从自学到感悟,从抒情到对美感的追求,经过了漫长的阶段,终于慢慢营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面貌。艺术之高下最终表现为境界之高下,而境界又以学养为旨归。丁谦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文艺理论修养,而这又丰富了他书法研究的内涵。对于丁谦而言,最重要的是他于工作和生活之余找到了一条适合抒发自我性情的途径。书法的融通,既是艺术的探求,也是精神的找寻。我们不难在其飘逸俊秀的作品背后,感受到他的宁静、淡泊和对质朴、平和的向往。

       古人云:“兵者以武为精,以文为种”。努力继承我军优良传统,师自然造化,悟民族精神,是对每位文艺工作者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新时期高素质军人的要求。几十年来,丁谦于书法艺术由漫游而沉潜,进而触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真髓,因而其书法艺术积久弥醇。面对纷繁喧嚣不断追逐的书坛,丁谦又表现出一种少有的冷静与沉着,从“师古人”到“师造化”乃至“师吾心”,说起来简单而又趣味盎然,实则是一条苦难而又艰涩的无尽之路。丁谦正用心在这条道路上进行着艰辛的跋涉,并努力创造着更高、更新、更美的艺术境界。

     “书者,抒也”,“写字者,写志也。”在丁谦书法作品集面世之前,谈点自己的一些感受,与丁谦共勉。相信这本作品集的出版,为部队及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本极好的范本。祝愿丁谦以此为起点,在艺术道路上更上一层楼,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

是为序。

                                                     20061215


 

清正平和  风规自远

 

——丁谦先生其书其人浅识

 

崔永波

丁谦先生是位在书法界出道较早的书法家,在漫长的书艺岁月中,他广师前贤,坚持“师意不师笔”的原则,在对传统进行探微寻奥的过程中,倾入了自己满腔的热情。新近拜读了丁谦先生的部分毛笔书法作品,让人耳目一新,感受颇多。

近年来,丁谦先生的书法艺术以楷书和行草书为主。其学书伊始便将艺术追求定位于端庄、隽秀一路,并将典雅的“中和”书风作为自己的追求。其楷书宗欧阳询,法度严谨,清雅劲峭,处处体现着平和静雅的韵致。在与他的交往和谈论中,发现他对楷书的学习有独特的理解,对欧体更有独特的艺术情感共鸣。他说,欧阳询的字如同其人,有“刚劲不挠,正人执法”之风。丁谦对欧体书法的理解印证了一个道理:书法艺术是情感的载体,书家选择哪一路书风,必然是在其对书法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之后,才是可能的,而且是一以贯之的。欧字书风内敛的笔势,含蓄的起止,婉曲的线形,稳健的结字,也同时印证了丁谦先生性格的执著、坚毅与谨严,字里行间传达着他对生活的体验和人生的感悟。

丁谦先生的行草书以帖学为旨归,博涉多优,长期沉潜于“二王”的韵致及于米南宫的天真烂漫与放逸生奇,因而作品结体宽绰,潇洒舒畅,疏密搭配得宜,行气疏朗明晰而气势贯通。用笔上,中侧锋并用,方圆笔兼施,通过“发迹多端”,实现“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的创作追求。在整体布局上,注意线条的长短、俯仰、方圆、顺逆的变化,同时注重墨色的丰富和结字的腾挪变化,意在情感的自然流露。《丁谦书法作品集》中“剑胆琴心”、“书为心声”等作品节奏感强烈,厚重的点画与细微的牵丝引带产生强烈的对比反差,给人们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传达出歌之咏之、舞之蹈之的热烈而又不无掩抑的情怀,其线条的敏感多变和摇曳多姿显示出书家精神触觉的丰富和跳跃。观其书作,俊逸洒脱,萧散通达,颇具魏晋士人之气韵,通篇洋溢着文质彬彬、潇洒自如的君子之风。

丁谦先生于书法艺术颇能把握表达情感的尺度。他的作品尽管感情充沛,张力弥漫,却不流于恣意的宣泄和气势外露的挥洒,而是将强烈的情感包容于深沉之中。他探求用形象和笔墨意趣的组合表现感受和理念,从而使作品达到“立象以尽意”的目的,表现出极强的艺术个性和品位。其书学思想推崇古典风神,特别强调“宗晋”。他坚持临书,始终让自己的书法创作保持与经典书法的交流,从而更多汲取古典的养分。

成功的书家必然植根传统,具备扎实的、多方面的基础和素养。于今涉猎诸体,遍临百家;终不得要领者,大有人在。而丁谦先生能在研习探究之中;将技巧法度衍化为自我驾驭的基本能力,表现了其对书艺基本规律的认知,足见其通达之能。观丁谦先生书作,最深的印象就是他的作品有着浓厚的书卷气,其书作清而纯、静而雅。我们知道,“书卷气”的获得一向是文人书法家竞相标榜的美学理想。构成“书卷气”这一审美趣味的内质,一为于“书韵”的理解,二为文化襟怀的广博。丁谦先生多具有文人雅致和情怀,他的才华和学识;决定了他对“文”的追求,对“雅”的向往和对“帖”的衷情。为了构建自己的审美理想,多年来丁谦对书法史和前人书论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从米芾、苏东坡,到孙过庭、董其昌,从他们的书论、诗文乃至人生哲学,都细细咀嚼,反复论证。丁谦当是深识书韵的慧心人,志气平和的处世风范保证了他能在安闲的心态中思考、创作。这一方面;固然得益于他的文化学养,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他质朴、淳厚的人品及其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丁谦于书法有这样的发悟:再新的艺术观念也不能替代严格的技法训练。而技法训练是一个沉寂枯燥的行为过程,应有充分的心境努力使自己沉入历代经典作品之中,去感悟体验用笔技巧的微妙变化,去复现线条的当下时空。这是丁谦对笔墨当随时代的诠释,也是其成功之路的具体体现。


古人云:“学书须胸中有道义,又广泛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人为艺,首重器识,这就要求作为创作主体的书法家必须澹泊名利,澡雪精神,保持人格独立和心灵自由。心灵自由,书家才能在创作中心态平和,不为物役。苏东坡也讲到书写心态与书写效果的关系: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无意于佳乃佳”是一种创作经验,是从实践中体会的。真正取得这种效果,却不是技术方法,而是修养,是通过修养形成的创作心理素质。庄子认为:只有心境虚人,才能获得“道”的观照。也就是说:实现对“道”的观照,在于“若一志”,排除杂念,使心志专一。丁谦先生以“自我意识”观照对象,并在观照对象中观照自身。从自学到感悟,从抒情到对美感的追求,丁谦经过了漫长的阶段,终于慢慢营造出属于自己并充满个性色彩的美学境界。由于他把灵性、情感与气质的表现作为书法创作与审美体验中最重要的心理内容,把气质、灵性、情感节奏保持一种良好的亲和力,笔之所至,情之所钟,故而能创作出具有感人的“尚情”书法艺术品。


丁谦先生的书法艺术创作是以感性的、顿悟式的艺术思维方式来统领其艺术实践的,而这正是优秀艺术家所必备的素质。而艺术之高下最终表现为境界之高下,而境界又以学养为旨归。置身于浩浩京都,每感于时风和人心之浮躁,并由此想到丁谦如何在繁华的都市,以其笃学慎思的定力,虚淡守静的心境,独守一方“静土”?细想之下,丁谦今日之书绩,还是得益于其经年的学养和修炼。中国书法从来就与中国其他文化形式息息相关,同时又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书艺从来就需要文化内涵来浸润滋养,同时又是书家学养、精神、性灵、人格、审美趣味的综合体现,书法技法的精熟并非惟一通途。丁谦有今日书貌,正是其综合实力使然。丁谦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多方面的修养,而这又丰富了他书法研究的内涵。现为中国书协会员、中国散文诗协会员、中国硬笔书协副秘书长等许多头衔的丁谦先生,作品多次入选各类书画展览并获奖,同时在硬笔书坛独有建树,为硬笔书法事业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多年来还积极致力于文化艺术的研究,各类文章时常见诸于报刊杂志。虽然身居要职,公务繁忙,尚能取得如此多的成果,无论政界还是文艺界的朋友,都感到惊讶和敬佩。

“人蹊政径而驰名,宦诗怀一样清”。为人热情、诚朴,谦和、恬淡,平时不事张扬的丁谦先生,在军队和书法圈内口碑甚佳,书友同道多乐与之往来。他拜访书法、美术界名流诸如沈鹏、欧阳中石、李铎等大家,耳濡目染,受益良多。了解丁谦的为人,看到他的工作业绩和他坚持不辍的书法,我们很自然地就相信他是一个信奉儒家思想,以“立德”、“立行”、“立言”为人生准则的人。在中国文化几千年的流衍中,人们历来认为,“文如其人,书如其人”特别适用评价以“游于艺”、“志于道”为目的的书法艺术。丁谦先生更多地说自己是在“玩”书法,其实,若从深层上讲,这“玩”是由技进乎道这一过程中的一种审美享受,是一种若即若离,收得住、放得开的美学层次上的艺术态度。丁谦的书法之耐人品味,同样在于他展示一种心境。对丁谦来说,书法的融通,既是艺术的探求,也是精神的找寻。我们不难在其飘逸俊秀的作品背后,感受到他对宁静、淡泊、质朴、平和之境的向往,和追求心灵自然回归的精神寄托。而丁谦的审美特性确是他人格的映现,在他身上,遗传着中国文人沉稳深邃、宠辱不惊的“因子”。他以自然之眼光观物览象,以平和之心著书立说,数十年的苦心钻研,使他的书法艺术觅到了表现自我情感的艺术语言,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其作品多被国内外艺术博物馆和友人收藏,得到了广泛的赞誉。诸多艺术家、评论家、收藏家也对他的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给予高度评价。

任何艺术的精神再现,都必须以一定的表现形式为依托。对于丁谦先生而言,重要的是他与人生找到了一条适合抒发自我性情的途径。几十年来,丁谦于书法艺术由漫游而沉潜,尽而触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真髓,因而其书法艺术积久弥醇,在淡然中蕴涵着雄强博大的心声和淡雅情致的人文精神。其书法作品,映现着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体验和领悟,这得益于他对传统笔法的深入理解和领悟,得益于对笔墨语言熟练驾驭和把握,更得益于宁静淡泊、淳厚质朴的学识和人品修养。

    宋代陈郁有云:“盖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藏一话腴·论写心》),中国历代艺术家,大凡有巨大成就者,皆能放下一切世俗的妄念焕发其“心”的本性,才能获得“静观皆自得”的灵气。面对纷繁喧嚣不断追逐的书坛,丁谦表现出一种少有的冷静与沉着,从“师古人”到“师造化”乃至“师吾心”,说起来简单而又趣味盎然,实则是一条苦难而又艰涩的无尽之路,丁谦正用心在这条道路上进行着艰辛的跋涉,并努力创造着更高、更新、更美的艺术境界。

 


                                          丁谦简历及润格 
 
    丁谦,1958年生,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副主席,世界侨联艺委会副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生导师。书法作品先后十多次获国际、国内书法大赛一等奖、金奖,已出版各类书法字帖四十余种;多次担任全国性书法大赛评委,先后担任数十部书法辞典、丛书副主编、编委。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人民电台及多家报刊先后作过专题报道,姓名与作品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历代书法家名录》、《世界名人录》等数十本书中,书法墨迹遍及海内外,并在香港、台湾、日本、新加坡、泰国、美国等地展出或被收藏。

     书法润格:书法作品能书各体,每平尺2000元,点题书写或楷篆书体加收50%,海外为美元;匾额招牌每字3000元;文字粗俗一律不应。


     通讯地址:北京市复兴路28号院医技部
     邮编:100853
     电话:(010)66939798     手机:13601021490


 

爱情诗三首

刊载于1990年5月《城市文学》

香山的记忆

十月里一个明媚的日子
你和我来到这里寻找金黄寻找猩红寻找秋色
多少年以后没有人知道这一天
没有人知道只有你和我

荡起情的双浆在曙色的海洋中游弋
心的船儿在海的最深处停泊
你也微笑我也微笑你我相对微笑
笑声跌入心的漩涡

送上一叶红枫送上爱的结晶
默默地倾听时光的诉说
心也醉了神也醉了梦也醉了
只有乌发也似柔情在风中扬波

十月里一个属于你和我的日子
我们来到这里寻找成熟寻找收获
多少年以后没有人知道这一天
没有人知道只有你和我


致友人

莫非是在怨我
这多年竟不知你的消息
月色下
抱着你留下的蓝色吉它
弹着思念弹着忧郁
莫非已把我忘记
这多年竟不见你的踪迹
阳光里
踏上你走过的枫叶小路
寻着往事寻着孤寂
晨风吻着花儿
秋叶恋着土地
我和我的影子徘徊在银河边
组成一个新的星系

重  逢

那时见你
双目对视缄默无语
我期待的脑海里
盛满你天真的笑靥
这次见你
也是双目对视也是缄默无语
我忧郁的眼睛里
映出你两行酸楚的诗句

 


 

长 城 颂

 

刊载于1986年1月《后勤通信员》

你是一条盘桓万山的巨龙,

雄伟是你的生命。

你是一道遮挡寒流的屏风,

钢强是你的性情。

你的勃勃雄姿,赢得举世赞誉,

你的坚韧意志,哺育出代代英雄。

啊,长城——

你是东方古国的骨架,

你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过去,你用秦砖汉瓦建造,

                 今天,你用人民军队的勇敢铸成!

 

 

  歌

 

刊载于1984年5月《太原文艺》

 

小鸟,总爱歌唱春天,

那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人儿,总爱歌唱明天,

那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

春天固然美丽,

可到底是来年的风光;

明天虽然美好,

但终究是隔时的翘望。

让我更多地歌唱今天吧,

只有他才是最实际的乐章。

清晨,我唱着“播种之歌”踏上征程,

夜晚,我唱着“丰收之歌”进入梦乡。

 

 

强者之歌  (外一首)

刊于1985年7月《城市文学》

噢——命运,

你玩弄了人类多少年,

是生是死,是悲是喜,是祸是福,

据说,都是由你来决断。

因此,人们对你供之若神,岂敢怠慢,

人们对你顶礼膜拜,怎敢狂言。

可是今天,我要诅咒:

为什么,婴儿呱呱坠地,

却让畸形这妖魔潜入摇篮?

为什么,给了别人健壮的体魄,

却把癌症这恶棍隐藏在我的身边?

为什么,给了别人发达而健全的四肢,

却让不幸轧断了我的两腿或双腕?

为什么,赐予别人一双明亮的眸子,

却在我的眼前布上一片昏暗?

为什么?为什么?这是为什么啊?!

既然,你把我捉弄成这般模样,

为甚么还要把我抛到这个人间?

让我受尽这不公平的待遇,

让我尝尽这世事的辛酸!

虽然,我是共和国的产儿,

却同共和国一起经受了巨大的病痛与灾难。

我想开足马力驶进生活的海洋,

可哪里是我起锚的港湾?

我想手握钢枪去守卫祖国的边陲,

可又有谁能理解我这赤诚的心愿?

那是一声什么风哟——风中有磷,

将我思想的火重新点燃;

那是一场什么雨哟——雨中有钙,

给了我坚强的意志和信念。

我是张海迪,

轮椅碾平征程的坎坷;

我是刘京生,

挥笔书写洋溢的诗篇;

我是李成钢,

骄傲地登上世界的领奖台;

我是蒋筑英,

勇敢地攀登科学的顶端。

我是祖国新时期的天之骄子哟,

我的生日,应该是一九七八年。

我要用残存的身驱,捍卫真理的旗帜,

我要用辛勤的汗水,谱写四化的明天,

我要用心灵的歌喉,唱出最动听的旋律,

我要用一腔碧血,

荡尽愚昧、落后和偏见!

我要让一切想让我跪倒的艰难险阻,

统统跪倒在我的面前!

阳光为我插上了金色的双翅,

春风为我鼓满了前进的风帆;

啊,在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哪里有人迹到过的地方,

哪里就能听到:我在歌唱!

哪里就能看到:我在登攀!

请为我唱一支赞美富有的歌吧,

因为,我是精神上的百万富翁,富翁百万!

当有那么一天,

历史的班车驶进我生命的最后一站,

我可以大声宣告:

我以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壮丽的事业。

当广袤的土地接纳我灵魂归宿的时刻,

我可以带着胜利的喜悦,安然长眠!

啊!到那个时候,

世界上最最著名的雕塑家,

会为我塑一尊像断臂维纳斯那样的精神塑像,

让她永远耸立在人间!


  睛

两颗晶体,两颗小小的晶体,

两颗闪着光亮的黑色晶体,

赢得了多少诗人,

热烈而深沉的吟颂;

可他们怎能描述得尽,又怎能倾吐得完

你那深深的,无垠的内涵与柔情。

如清澈透时的一泓池水,

任我的情思在水中驰骋,

出海的的旭日映照在水底,

像映出一颗纯洁火热的心。

 


 

散文诗三章

 

刊载于1989年《边防文学》等杂志

一 首 歌

他是一座山,而你,则是恋山的海,你与他合写着一首雄浑激越的歌。这首歌,他用血和汗填词,用崇高的人生命题;而你,则用情与爱谱曲,通篇充满着民族的旋律。

一位边防军人听到了,他用热泪吻了你的照片,然后,毅然走向生命的禁区。中国所有的年轻人也都听到了,于是,他们摘下自负的眼镜,一同进入庄严的思索……

千百年后,在历史陈列馆里,讲解员指着一幅完整的祖国山河图,把这首歌唱给后代听。



  待

我——在等待。

既然那牵动人心的时刻还没有到来,我就要等待;既然幸福与美好需要经受时间的过滤,我就要等待。

生活中的鲜花固然美丽可爱,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我决不去摘采。因为摘来后也会很快干枯,很快死去。心灵的鲜花虽然难以炫耀,但她属于自己的内心,与整个生命紧紧相连!

既然,那真正属于我的东西尚未到来,我就要等待。

等待不是犹豫、彷徨,不是懦弱、退却;而是坚定、勇敢,是为了奋进、冲击;它需要热情,需要信心和恒心,当然,更需要清醒的自我意识。等待是一种在苦涩中含有不尽甜蜜的东西,能给人以高尚的精神愉悦和向上的力量,给人展现出一个美妙的色彩斑斓的世界!

我在等待。

等待是我的权力。别人说什么我不管,只要我横了心,那我就要——等待!

大地等待春风,繁星等待落日,幼稚等待成熟,心灵等待心灵……

我等待——

我知道,青春在流逝,生命在缩短。然而,我依然要等待!即便是一直等待下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的心,也是满足的。因为在我心里,保留着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她将在我心灵的深处得到永恒;

为此,我甘愿默默地等待……

给 爱 人

你去了远方,不知何时才能回来。

我曾埋怨你的唠叨,占用了过多时间,可今晚,我却痴守在枕边,巴望着你把话匣子打开。

我曾埋怨你的眼泪,溅湿了我创造的激情,可现在,我却感到心灵的干枯;我的整个身子,一如这空空荡荡的房间。

我曾感叹女人的脆弱,甚至感到家庭的负重;可此时,我的心境,就像一张薄薄的纸片,被风抛向阴冷的角落……

人说思念是只小鸟,我的鸟儿却折断了翅膀;人说思念是苦涩而醇美的酒,我却品不出任何味道。

路边的扬花谢了,河边的柳花开了,我的妻,你何时才能够回来?

 

 

我—— 一个中国青年的性格

 

刊载于1985年5月《青年文摘》,后被多家新闻媒体转载、朗诵

我不是别人,我就是我。

不卑不亢,不温不火,

喜欢小伙儿的果敢、刚毅,

也喜欢少女的温柔、羞涩;

喜欢俊美,也喜欢质朴;

喜欢独自一人冷静的思考,

也喜欢如火如荼的沸腾生活;

喜欢书法,喜欢绘画,

更喜欢诗歌。

是的,我有我的性格。

我喜欢想象,

我还年轻,做过许多梦,

金色的、玫瑰色的、

也有浅灰色的……

我在梦中唱着欢乐的或是优伤的歌儿。

我喜欢绿,

人说,她象征着青春的颜色。

我喜欢美,

喜欢用美去装饰自己,

但不止于用她去打扮、描摹;

假如美只是为了外表的动人,

那我宁可做个蓬头垢面的叫化子,

而将真与善注人心窝!

我渴望知识,

需要的,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但决不机械效仿,鹦鹉学舌。

我渴望爱情,

忠贞地捧献出我的心,

不仅仅是为了“获得”。

我渴望同志间的友谊,

像酷暑渴望水,严冬期望火,

以真诚相见,并非一味地折中调和。

是的,这就是我的性格。

我喜欢思考,

喜欢哲理性和逻辑性,

喜欢把事情反过来琢磨;

我喜欢笑出来的眼泪,

和蓄满悲痛的哭。

我如同一个诚实的孩子,

不喜欢转弯抹角;

我又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血肉之躯,

不乐意接受生硬、直露和浅薄。

我常常羡慕那在交谈中充满哲理的知音,

最痛恨吹牛皮讲大话的家伙。

说真的:

我对今天生活的社会,

虽感到幸福,但并不满足;

满足会使幸福变成灾难,

会使美好变成丑恶。

我不甘于现状,

勇敢地攀登,拉紧我命运的绳索,

一步、两步、三步……

步步扎实、沉着,

认准了前进的目标,

十条壮牛也休想拉回我!

是的,我有我的理想、

信念与追求,

无须顾及他人的指责和评说。

做天宇中的一颗流星,

哪怕是转瞬即逝,也要催放毫光;

做报春的一声响雷,

即便是裂骨碎身,也要高唱壮歌。

不错,这就是我的性格!

但是,假如祖国和人民一声呼唤:

——“集合!”

那么,请相信,

我会以军人的气质回答:“是!”

祖国的需要,我毅然服从!

因为:在千万声春雷里,

我是其中的一声;

在璀璨的群星中,

我是其中的一颗。

啊,这就是我——

一个中国青年的性格!

 

 

 

學 書 感 懷

 

2006年1月1日


日復一日年複年,

人生不覺已近半。

回首歷數前遭事,

唯有廢紙棄三千。

雖有小成怎堪喜,

仍無大業慰經年。

養頤享樂傷心事,

鐵杵磨盡始安然!